爆炒雞心、熘肝尖、紅燒肥腸……對于中國人而言,動物和禽類的內臟是餐桌上的???,它們經烹飪后的獨特口感和風味是很多人的心頭好。然而,“動物內臟污染物含量高”的傳聞讓常吃這類食材的人擔心不已。在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看來,食用動物內臟確實有很多講究,需要科學的吃法。
內臟是食物里的營養(yǎng)寶庫
動物內臟是座營養(yǎng)寶庫:一是內臟中深紅色的部位都富含血紅素鐵,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二是內臟還是維生素的聚集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肝臟中維生素A含量非常高,有助于緩解眼睛干澀、疲勞和視力減退等癥狀;三是內臟的蛋白質含量也很高,其中,肝和胗的蛋白質含量與瘦肉不相上下,是比較優(yōu)質的蛋白質來源。
動物不同部位內臟的營養(yǎng)各不相同,由于生長環(huán)境等差異,不同動物的同一內臟營養(yǎng)也有區(qū)別。例如,在豬、牛、羊中,肝的蛋白質含量最高,心、腎、肚次之;肝、肺和腎都含有豐富的脂溶性維生素;肝、腎和心的B族維生素高于普通肉類。在雞、鴨、鵝中,胗的蛋白質含量最高,肝次之。另外,肝和雞心中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牛肝、羊肝最高;鴨肝的鐵含量最高,豬肝、雞肝次之;肝和胗中都含有豐富的鋅,豬肝和牛肝含量最高。
心和胗屬安全的動物內臟
雖然動物內臟營養(yǎng)豐富,但是一些安全風險也與之并存。范志紅介紹,肝臟是重要的解毒器官,如果動物患病、過度服用藥物,或飼料水源被污染,可能導致有害物質在肝臟中積累。腎臟作為排毒器官,此時也可能被污染。肺泡作為氣體交換場所,空氣中可能存在的重金屬污染物容易在這里聚集。另外,如果豬大腸內的油脂沒有刮凈,多吃也不利于健康。
相比而言,心臟不參與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胗儲存和磨碎食物,也不參與吸收,而且和食物間還隔著堅硬的內皮,污染較少。因此,心和胗是安全的動物內臟。
針對不同動物來說,在同樣的飼養(yǎng)環(huán)境下,大型動物如牛、羊等,生長期更長,肝臟等內臟中積累的環(huán)境污染物相對較多,而雞和鴨生長期較短,污染物相對較少。
健康吃內臟需要注意5點
讓美味的動物內臟吃起來更健康,也有章可循。
健康人每月吃1-2次 喜歡吃肝、腎等內臟的健康人,按此頻率替代肉類,每次不超過100克。以肝來輔助治療貧血、夜盲癥、干眼病等疾病,或給孩子做輔食的,每次最好不超過20克(滿滿一湯匙肝泥)。值得一提的是,雞肝和鴨肝口感細膩,更適合給孩子做成肝泥輔食。
烹飪要徹底煮熟而非追求滑嫩口感 肝、腎受毒素污染的風險較高,肺、肚、腸中可能有病原微生物,在烹飪前都要徹底洗凈。很多人追求滑嫩的口感,喜歡吃沒熟透的肝、腎,這樣安全風險較大。建議采用長時間高溫加熱的方法將內臟徹底做熟,必要時可在烹飪前做焯水處理。
選擇合格的原料 在可靠的市場購買有動物產品檢疫合格標志的內臟,不吃發(fā)生病變或不新鮮的內臟。
特殊人群慎選擇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將豬大腸內的油脂刮凈,防止脂肪攝入過多;肝、腎的膽固醇含量較高,高血脂、膽囊疾病等患者要少吃;內臟普遍嘌呤含量較高,痛風患者要避免食用。如果不是缺乏維生素A、缺鋅或患缺鐵性貧血的人,不必經常吃肝、腎等內臟。
與高纖維蔬菜配著吃 如海藻類、芹菜、韭菜、白菜等,搭配食用既可以降低膽固醇的吸收,又能起到營養(yǎng)互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