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我國飲食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時期,占城稻的引進、小麥的廣泛種植、大量農(nóng)田的開墾以及農(nóng)業(yè)深加工技術(shù)的推廣,讓人們得以充分享受大自然給予的恩賜。在煦暖的陽光下,農(nóng)作物創(chuàng)造出更為豐富的食材,并通過發(fā)達的水陸交通網(wǎng)絡(luò)輸送到全國各地,人們的食物開始由匱乏轉(zhuǎn)為豐盛。
擺脫了饑餓威脅的人們有了更閑適的時間、更從容的心思來琢磨飲食,研究烹飪之道,以滿足舌尖上的享受。現(xiàn)在人們能夠品嘗到的湯圓、蘇式糕點、肉餅、包子等許多小吃,正是發(fā)明或流行于那個時代。而宋代夜市的興盛,更是讓眾多小吃有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稻麥富足——催生出更多的小吃品種
宋宣和元年(1119年),距離占城稻被引入中國已經(jīng)過去100年的歷史了。這段時間,在北宋政府的主導(dǎo)下,占城稻栽培技術(shù)迅速從福建、兩浙向北擴展到兩淮地區(qū)甚至北方。由于占城稻具有生長期短、產(chǎn)量高等優(yōu)點,很快便取代了傳統(tǒng)水稻,在北宋廣泛種植。伴隨著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相繼又演化出繁多的新品種,大米產(chǎn)量由此得到了大幅提升。
產(chǎn)量一高,大米也就不僅僅作為主食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了,人們充分挖掘其附加值,配以干果、草藥、豆類、花類,制作成各式各樣的點心,如糍糕、豆糕、小甑糕蒸、糖糕、花糕等。尤其是在江南,各類糕點爭奇斗艷,漸已形成流派。宋人還常把糯米磨成米粉,做成黏性的食品,如粘糕、圓子等,其中圓子在當(dāng)時最為流行。飲食店鋪出售的圓子就有山藥圓子、真珠圓子、金橘水團、澄粉水團、豆團、麻團、糍團等品種。
“南稻北麥”的現(xiàn)象在中國由來已久,但是到了宋朝,由于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分裂的局面,商業(yè)急速發(fā)展,南北貿(mào)易往來更為密切,南北各地的農(nóng)作物品種交流也十分頻繁。北宋初年,政府讓南方一些地區(qū)種植北方的粟、麥、豆、黍。其中,小麥的普及最為成功。彼時小麥種植遍布大江南北。宣和元年去世的鄭俠在其所撰的《西塘集》中就記載了廣東惠州種植小麥的情況。
小麥磨成面粉,可以做成各類面食。而要說將面粉開發(fā)得淋漓盡致的,當(dāng)屬以首都汴京為代表的中原地區(qū)。北宋時期,形形色色的面食風(fēng)味小吃閃亮登場。
餅是宋代最常見的面食,種類也極為豐富。宋人稱面條為“湯餅”,烤制而成的叫“燒餅”,蒸熟的喚作“蒸餅”。面條類有雞絲面、晻生軟羊面、桐皮面、子料澆蝦燥面、鹽煎面、棋子面等。燒餅類可分為甜咸兩種口味,甜的如芙蓉餅、炙焦金花餅、牡丹餅、梅花餅、糖餅;咸的如千層餅、熟肉餅、菜餅。蒸餅就是在籠屜上蒸熟的面食,類似現(xiàn)在的饅頭。雖然早在魏晉時期人們就已經(jīng)開始食用蒸餅,但直到宋代,蒸餅的花樣才多了起來,像油蜜蒸餅、秤錘蒸餅、睡蒸餅等許多新品種,都是這一時期才出現(xiàn)的,且制作更為精細。不過,宣和年間要想聽到“蒸餅”的吆喝聲是不大可能的,取而代之的則是商販們清脆的“賣炊餅”聲音。因為“蒸”字發(fā)音和宋仁宗趙禎的“禎”字接近,為了避諱,時人遂稱呼蒸餅為“炊餅”。這件事在《青箱雜記》上有記載。
饅頭和包子也是當(dāng)時非常受歡迎的小吃。宋代的饅頭是有餡的,它跟蒸餅在形狀上有所不同:蒸餅是圓形較薄,而饅頭則是高裝圓形。宋代的包子跟現(xiàn)代的包子差不多,與宋代的饅頭相比,二者最大區(qū)別是餡量的多少:饅頭餡少面多,食者以面為主;而包子餡多面少,食者以餡為主。宋代市肆中的饅頭、包子生意相當(dāng)火暴。店家為了多獲利潤,不斷推陳出新,羊肉饅頭、蟹肉饅頭、鵝鴨包子……各種風(fēng)味一應(yīng)俱全,就連那些白眼視俗物的大儒們都垂涎閃舌,欲罷不能。
種類繁多的餃子出現(xiàn)于北宋,當(dāng)時稱之為角子或角兒。在宋代以前,餃子其實就是餛飩,直到宋代,才正式從餛飩中分離出來,成為新的小吃品種。逢年過節(jié),宴賓待客,餃子、餛飩都是必不可少的主食。
在宋代要出趟遠門,尤其是一路下來荒山野嶺,靠什么充饑?別急,宋人早就開發(fā)出了奇豆、麋餅之類的方便食品。這是一類像棋子一樣的塊狀面食,烙烤而成,可作為干糧隨身攜帶。當(dāng)時人們旅行、出差經(jīng)常會備一些。
無論是米或面做成的各類小吃,都在11—12世紀匯聚到擁有百萬人口的繁華大都會東京汴梁。一時間,各種南北飲食專賣店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想吃正宗的南方點心,有九曲子周家、寺橋金家;要吃地道的北方面食,可去礬樓前李四家、段家。還有曹婆婆肉餅店、王樓山洞梅花包子鋪、得勝橋鄭家油餅店、孫好手饅頭店……汴京城各具特色的南北小吃店,無不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食客紛至沓來,尋味美食。
燈火夜市——見證一個王朝的飲食繁榮
宣和元年的這一天過得很快,轉(zhuǎn)眼間金烏西墜,玉兔東升。但在汴京的幾處熱鬧街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卻并未散去,商家們也絲毫沒有打烊的跡象,反倒是點起了燈火,將自家主打菜招牌掛起來,吆喝得更賣力了。人們似乎也忘記了一日的疲倦,三五成群,喜笑顏開,邊逛邊吃,好不愜意。一時間,星橋火樹徹明開,汴河街市客紛紛,這就是著名的汴京夜市。
衡量一個城市的繁榮與否,夜經(jīng)濟是重要的參考條件。汴京城的繁華,一半貢獻歸功于人氣爆棚的夜市。彼時坊與市之間的隔閡被打破,街市解除宵禁可以營業(yè)到午夜一點,商家們甩開膀子承攬著他們的消費熱情,人們恣意地享受夜生活帶來的歡樂。而夜市中最具人氣的,還是琳瑯滿目的小吃,并且品種要比白天更為豐富。到夜市遍嘗美食,按宋人的話講叫“雜嚼”。
州橋夜市是非去不可的。州橋橫跨汴河,正對大內(nèi)御街,是著名的中央鬧市區(qū)。沿州橋向南穿過內(nèi)城南門朱雀門直至龍津橋,一路下來便是夜市一條街:在這里可以吃到各種誘人的肉制美食,比如肉脯、旋煎羊白腸、煎鵪子、烤肉、抹臟、鲊脯等。為了爭搶生意,商家們各有招數(shù)——有兩家售賣熟鵝、熟鴨、雞雜碎等熟食的店鋪梅家店和鹿家店,索性打出了“毎個不過十五文”的廣告招牌,叫賣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
還有形形色色的小菜,如姜豉、姜辣蘿卜、醎菜、辣瓜兒等;不計其數(shù)的甜品,如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兒、藥木瓜、荔枝膏、杏片、香糖果子、越梅、金絲黨梅以及南北糕點等,足以讓人目不暇接。盛上一碗帶著涼氣的冷元子,晶瑩剔透,色香味美。吃完后還可以觀賞杯盞,同樣令人贊不絕口。商家的服務(wù)也很周到,想要打包的話,這些美食都會裝在精美且又干凈的梅紅匣子里。由此可見宋人對飲食是有多么講究。
曾幾度遭貶的蘇東坡十分懷念汴京的生活,尤其是回憶起當(dāng)年逛夜市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蠶市光陰非故國,馬行燈火記當(dāng)年。這“馬行燈火”,便是汴京的另一處繁華地帶——馬行街夜市。
宋代孟元老認為馬行街夜市要比州橋夜市還熱鬧,不少市民更喜歡來這里閑步。每當(dāng)夜幕降臨,馬行街夜市便車水馬龍,摩肩接踵,家家商鋪門庭熙攘。
一路向北直到新封丘門大街。沿途之上,茶肆、酒店鱗次櫛比,到處都有藝人在賣藝,飲食攤主在吆喝,還有推著小車四處游走、展示茶藝的茶湯販,吸引著往來行人的目光。
在這里豈能錯過美味的石逢巴子?巴子就是烤肉片,類似于魯菜里的“把子肉”。石逢巴子在汴京城最負盛名,逛餓的人們來上幾片,真是大快朵頤。街邊也能見到瓠羹店。瓠羹是用葫蘆類的瓜果做成的湯類,濃香可口。瓠羹店有時也賣炒肺、灌肺、粥、飯、點心等,價錢一般不超過二十文。夜市上還能買到糕麋。店家會向顧客熟練地演示其做法:將羊頭煮得極爛,然后剔去羊骨。再把羊頭肉放進鍋里,加入原汁與鷹嘴豆。待豆子煮軟后加入糯米粉,糯米粉熟后便做成了稠乎乎的糕麋。
即使是到了寒冬臘月的風(fēng)雪夜或陰風(fēng)怒號的瀟瀟雨夜,也依然會有夜市。和平時一樣,可以買到熟肉片、紅絲、水晶膾、煎肝臟、蛤蜊、螃蟹、胡桃、澤州餳、奇豆、鵝梨、石榴、蜜餞、查子、糍糕、團子、鹽豉湯等食品。總之,宋人在吃的方面是絕不會虧待自己的。
馬行街夜市的熱鬧一直持續(xù)到午夜過后才逐漸散去。而到了凌晨三點以后,第二天的早市便又開盤了,大街瞬間又恢復(fù)了活力。不久,大酒樓、小酒肆、小茶坊也陸續(xù)開張……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昨天,還是那么的怡然,那么的雅趣。徜徉在各種店鋪之間,那些五彩斑斕的美食小吃,散發(fā)出來的是這座城、這個朝代特有的文化、藝術(shù)與商業(yè)情調(diào),其魅力也深深地征服了現(xiàn)代人的味蕾,影響著后世人們的生活。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