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曾在烏鎮(zhèn)互聯(lián)網大會上說:這是一個摧毀你,卻與你無關的時代;這是一個跨界打劫你,你卻無力反擊的時代。
跨界競爭不可避免
當商業(yè)市場競爭日益加劇,“跨界餐飲運動”也愈演愈烈,不少品牌紛紛著手布局餐飲市場。
隨著美團點評、外賣三巨頭的競爭進入下半場,餐飲市場的紅利已被收割完畢,互聯(lián)網對于餐飲市場已不是威脅,而是發(fā)展成了產業(yè)鏈中的一環(huán)。
當前,餐飲業(yè)面臨的巨大競爭已經由產業(yè)鏈上的競爭轉戰(zhàn)到了跨界經營的競爭。從奢侈品牌、家居賣場、快時尚領域到便利店、大型商超,跨界做餐飲的案例比比皆是,跨界餐飲已不是新鮮事。
跨界組合無處不在
奢侈品+餐飲
近兩年,隨著商業(yè)市場環(huán)境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的知名品牌商家開始將觸角伸向餐飲行業(yè)。例如,奔馳在北京三里屯開了一家創(chuàng)意餐廳,集餐飲娛樂、精品購物、產品展示和試乘試駕于一身,可以說是奔馳在品牌體驗方面的跨界力作。雅詩蘭黛旗下高端彩妝品牌芭比波朗,開了家快閃咖啡店。另外,諸如愛馬仕、香奈兒等,也都先后在甜點店、咖啡店、巧克力店、餐廳等領域有所布局。
這樣的跨界讓“高貴冷艷”的大牌多了一絲平易近人的鄰家氣息,在加強與用戶的交互體驗的同時,也可以實現自身品牌的創(chuàng)新,吸引更多消費者。
家居賣場+餐飲
說起家居賣場做餐飲,就不得不提到宜家家居。宜家家居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了旗下的第一家餐廳,發(fā)展至今,宜家餐廳已經成為旗下的重要產品。數據顯示,宜家餐廳2016年總營收18億美元,達到美國第二大披薩連鎖店達美樂2016年營收總額的75%。
實際上,對于宜家來說,餐廳的作用不止帶動賣場流量、增加顧客的逗留時間,更重要的是,通過餐廳健康可口的食物來向家居賣場里的消費者傳達簡約而精致的生活方式。
快時尚+餐飲
作為全球五大快時尚品牌之一的無印良品于2014年下旬在成都遠洋太古里開設了首家餐廳,提供簡餐和咖啡飲品。無印良品跨界餐飲業(yè),其目的是希望通過餐飲的跨界來更全面地展示品牌承載的日本設計文化和極致簡約的生活方式,讓消費者從做出購買行為變?yōu)閮r值觀上的認同。
便利店+餐飲
以711、全家、羅森為代表的便利店紛紛開始搶食餐飲市場份額,除了開始售賣熟食、便當、飲品以外,還提供加熱服務,在店內設置堂食區(qū)。此外,一些便利店除銷售預包裝食品以外,還設置了免費wifi休息區(qū)、衛(wèi)生間等各種設施。業(yè)內人士表示,便利店是多邊生態(tài)交易平臺,提供各種成熟精細的增值服務,這是便利店最核心的競爭力。
大型商超+餐飲
2007年,Eataly在意大利都靈開業(yè),綜合了超市和餐廳兩種屬性,拉開了“超市+餐飲”的序幕。門店的布置上非常講究,超市的旁邊就是廚房,確保了食材的新鮮,又能向購買商品的顧客演示如何回家料理,一舉兩得。
在國內,2014年11月,永輝旗下的第一家以“食材體驗店”為定位的自營品牌“鮭魚工坊”誕生。不但發(fā)揮了永輝食品加工的產能優(yōu)勢,還極大地增加了賣場的體驗感。隨后,永輝陸續(xù)推出了“盒牛工坊”“麥子工坊”“波龍工坊”等自營餐飲項目。今年1月,永輝又在福州開出了第五業(yè)態(tài)——“超級物種”,就是未來超市+餐飲,讓消費者體驗未來生活。
可以預見的是,這種未來超市+餐飲的全新業(yè)態(tài)基于互聯(lián)網和全球化的發(fā)展,將是體驗消費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跨界餐飲的特點
消費需求發(fā)生變化
當前,我國正迎來新一輪“消費升級”浪潮,消費者從應付生活轉變?yōu)橄硎苌睿瑥奈镔|追求逐漸向精神追求靠近。但許多餐飲老板還沒有及時轉變思維,認為做餐飲只要做好味道,滿足消費者“填飽肚子”的剛需就行了。相反,跨界而來的新型餐飲競爭者,從消費者中來,更能跳脫出原有思維,看到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也正是這種跨界融合,更能得到身為當今餐飲市場主力消費群體的“90后”“00后”消費者的青睞。
競爭者實力變強
以前的餐飲門檻較低,幾乎人人都可以做。但現在來自房地產、廣告、互聯(lián)網的精英人士皆想入局餐飲市場,比起傳統(tǒng)經營者,他們更懂得怎么進行線上營銷,怎么吸引受眾。他們或許在實戰(zhàn)經驗上有不足,但思維并不遜色。大批高素質創(chuàng)業(yè)人才正在進入這個行業(yè),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zhàn)。
來自業(yè)內的反擊
面對跨界競爭者,傳統(tǒng)的餐飲企業(yè)也主動做出了改變。業(yè)內人士表示,競爭對手不是更弱而是更強,傳統(tǒng)餐飲要做的也更多了。以前的競爭可能局限在價格、味道、營銷、選址某一個方面,但現在需要全方位、多維度地強化自己的餐廳,尋求差異化,才能在其他行業(yè)的精英進行“降維打擊”的時候存活下來。不斷進行品牌更新,持續(xù)給消費者創(chuàng)造驚喜,才是每一個餐飲企業(yè)實現長期“保鮮”的有力途徑之一。
與其說有越來越多的品牌“跨界打劫”來降維打擊傳統(tǒng)餐飲行業(yè),不如說是為了增強品牌活力,適應新的消費理念而做出的改變。中國飯店協(xié)會會長韓明曾表示,未來餐飲業(yè)不僅是傳統(tǒng)的吃喝這么簡單,更可能是餐飲服務的基本功能+主題文化+消費體驗的平臺型行業(yè)。因此,可以預見,跨界合作和跨界發(fā)展將成為通行的做法。
(劉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