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是人體獲取能量的主要來源和構成人體組織及其生命物質的重要成分,但糖攝入過量或糖代謝失衡,對人的健康更加有害。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非傳染性疾病預防司司長道格拉斯博士(Dr. Douglas Bettcher)指出,游離糖產(chǎn)品(包括糖果、蛋糕和含糖飲料等)的消費,是造成全球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劇增的危害因素之一。
游離糖是指由生產(chǎn)商、廚師或消費者在食品中添加單糖或雙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漿、果汁和濃縮果汁中的糖分,但不包括新鮮水果和蔬菜中的內(nèi)源性糖。
隨著生活元素的日益豐富,近幾十年來全球居民膳食中糖的比重持續(xù)增加。國際食糖組織(International Sugar Organization)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1986-2006年全球人均食糖消費已從每日56g增加到65g。世界衛(wèi)生組織關于《對飲食實行財稅政策和預防非傳染性疾病》的報告也指出,全球膳食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含糖飲料和食品可能是游離糖最主要的來源。
美國2009-2010年的健康與營養(yǎng)調查卻顯示,美國青少年和成人含糖飲料攝入較1999-2000年分別下降了68卡路里/天和45卡路里/天。即便如此,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仍提示美國居民“從日常食物中攝入的游離糖仍處于高消費的水平”。數(shù)據(jù)顯示,近30年來亞洲國家始終是含糖飲料消費增長最快地區(qū),印度和中國的相對增長率分別高達16%和14%??煽诳蓸?012年年報披露的數(shù)據(jù)也表明,全球人均消費其飲料產(chǎn)品94份,其中墨西哥745份,中國39份。
世界肥胖聯(lián)合會(倫敦)政策主任羅博斯坦博士(Dr.Tim Lobstein)和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副教授伊恩希爾博士(Dr.Ian Darnton-Hill)也表示,特別令人擔憂的是,許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包括富裕國家經(jīng)濟地位較低的少年兒童)對含糖飲料的喜好和消費仍在逐年上升,其中大部分位于亞洲和拉丁美洲。
含糖飲料盛行提升了游離糖在整體飲食結構中的能量密度,從表面上看總能量的攝入增加了,但最終導致更具營養(yǎng)價值的食物攝入減少,繼而因營養(yǎng)不均衡,加劇了肥胖、超重及非傳染性代謝綜合癥(如糖尿病)的風險。哈佛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營養(yǎng)學系馬利克博士(Dr.Malik)及其團隊的系統(tǒng)研究顯示,成年人攝入含糖飲料與體重增加呈正比關系,每天多喝1份含糖飲料,每年可令體重增加0.12-0.22kg。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6年對含糖飲料與2型糖尿病的前瞻性隊列研究也表明,成年人每天增加1份含糖飲料可提升28%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發(fā)現(xiàn),含糖飲料不僅能迅速提振人的血糖負荷和胰島素反應,諸如焦糖等成分,還能誘發(fā)或加劇胰島素抵抗。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營養(yǎng)促進健康與發(fā)展司司長布蘭卡博士(Dr.Francesco Branca)指出,將游離糖的攝入量保持在總能量攝入的10%以下,就可以降低超重、肥胖和蛀牙的風險。布蘭卡博士呼吁各國降低非傳染性疾病的承諾與政策,應當重在就如何為支持這一舉措而制訂相應的政策。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2015年《對飲食實行財稅政策和預防非傳染性疾病》的報告也指出,如果實行財稅政策,將含糖飲料零售價提高至少20%,游離糖的消費量就會顯著減少。
除了國家政策之外,每一個人都基于自身的健康,主動拒絕游離糖的甜蜜誘惑,少喝含糖飲料(包括運動飲料、能量飲料和果汁飲料等),少吃蛋糕、餅干、冰淇淋、糖果和各種甜點,自覺選擇水、脫脂牛奶、純果汁和不含糖豆?jié){等,減少含糖飲料的日常食用,身體力行地拒絕游離糖的誘惑,就是遠離肥胖和預防糖尿病的始于足下。
(張峻康 李丹)